2014年10月26日星期日

獅子山黃幡與true inventiveness(雨傘運動札記十六,圖輯)


攝影:Schindler Leung
10月23日,星期四,十四位蜘蛛仔義士,在獅子山頭掛起那幅撼動人心的「我要真普選」巨幡。臉書瞬間被獅子山洗版,profile pix通通換成獅子頭;幾小時內,抗爭者由原本膠著糾結的心情,變成振奮和激動,全城沸騰,眼泛淚光。

感謝蜘蛛仔以一張黃幡,團結起香港人的力量。重寫了「獅子山下精神」之餘,也為我們帶來全新思考模式:爭取真普選的運動,與其限死在佔據區,不如遍地開花,將訊息傳到城市每個角落。多方包抄,令當權者更膽顫心驚。就如蜘蛛仔的聲明所言:「政府可以拆除獅子山上的標語,但任何地方,包括家中窗台、小店櫥窗、個人的背囊,甚至額頭,都可以掛起『我要真普選』五個大字。」

獅子山黃幡,肯定是訖今為止,整場運動裡最有力量、最iconic和最inspiring的藝術品;縱然掛幡者也許不認為自己在進行藝術活動。

我想起最近讀到的一段文字(大意):當設計或藝術品是在迫切狀態下催生而成時,會比純粹為討好產品消費者或博物館觀眾而生產的東西更有趣和可觀。這種藝術品,自有一種true inventiveness。獅子山黃幡正是如此的藝術品。

Banner,到處都有,但誰也沒想過掛在深具象徵意義的獅子山上。當大家只著重banner內的message時,蜘蛛仔卻看到banner的位置也是一種message。

創意,在這場雨傘運動裡的確舉足輕重。由一開始的堵路、擴散到銅旺中、用雨傘保鮮紙抗催淚彈、以卸貨用木卡板作路障並用竹棚水泥加固之類的策略性創意,以至佔據區的自修室、連儂牆、民主水馬、五星級廁所、紙摺雨傘、各式文字圖像創作等日常性創意,全都是true inventiveness的體現。

在這方面,雨傘抗爭者是大大超越了泛民。泛民搞了三十年民主抗爭,但運動模式多年不變(六四晚會唱了廿幾年的《自由花》、喊了廿幾年的口號,誰不厭倦?七一遊行更是齋行而已)。沒有創意的抗爭者,會令人懷疑他思想的靈活性;而沒有靈活性的人,領導龐大社會運動的能力成疑。雨傘一代的true inventiveness,因此特別教我期盼。

金鐘道,用作跨過馬路欄杆的臨時樓梯。以木板橫直交疊而成,壓力分布平均,
穩陣安全美觀,是運動早期的驚喜之作。
不過是雨傘、雨衣、保鮮紙,為何是「暴徒」?金鐘早期很搶眼的漫畫。
多少人在電視上看到這個畫面,而憤怒莫名?
和平和幽默是最大武器,創意亦然。
金鐘道被反佔中者掃場後,有建築工人用竹搭棚來當路障,但很快被拆。圖中此棚在演藝道。
干諾道天橋上種花。
立法會外的社區圖書館。
旺角彌敦道,聖法蘭西斯小教堂。
這也是個家。
周生生與傘。
連儂牆,政總最受歡迎「景點」。看著它由疏疏落落變成現在厚疊疊模樣,路過時每為此創作意念而激動。
添美道女廁。照顧肌膚的用品一應俱全,還分門別類。堪稱集體智慧型廁所。
不用解釋。
地鐵站,變了雨傘運動告示板。
關公出沒注意。
抗爭不忘自修,追逐理想不忘考好個試。這個自修室區,是雨傘運動最棒的創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