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以消費改變世界:《綠色EQ》


貪平,是香港人死穴。我們明知街頭小販賣的是A貨,是珠三角某血汗工廠的「出品」,但當瞥見其價錢之抵款式之新時,總是甘願將良知放一旁,加入「掃貨」行列。

我們打心裡明白,「街邊貨」以剝削工資、抄襲設計、亂倒工業廢料來「減省」成本;買A貨,等於變相支持祖國龐大「老翻」事業,為奸商剝削民工、污染環境的惡行加柴添火。可是在進行消費活動時,我們就是會被廉宜貨價迷了心竅。

我一直以為,香港人不願多行一步,以消費改變世界,是因為我們愛撿便宜,愛講實際。直至讀到Daniel Goleman的《綠色EQ》(Ecological Intelligence)才恍然大悟:忽視消費者集體力量的現象,其實另有原因。

這個原因說來簡單,就是「商品資訊」的透明度不足。

不要誤會,我說的「商品資訊」,並非消委會每月公布的超市貨價大比併,而是每件貨品由採購原料、製造、使用到棄置的過程裡對地球帶來什麼破壞的「綠色資訊」。

綠色資訊,提醒我們產品的隱形成本與危害。試想像,小販攤檔旁,有一位樂施會義工向你播放血汗工廠的紀錄片,你還狠得下心腸去撿便宜嗎?

最近有網民在臉書發起「魚翅婚宴,人情七折」的罷吃魚翅運動,得到幾千人支持,連魚翅行商會也要急急登報反擊,可謂一反以往本土消費者運動的冷清場面。這一場網上罷吃運動之所以報捷,正因為關於魚翅的「綠色資訊」被社交網站廣泛流傳;看過小鯨鯊被生劏魚鰭等死的短片,目睹採魚翅者的殘暴,誰還嚥得下婚宴那碗翅?

Daniel Goleman是哈佛心理學博士,90年代風行一時的「情緖智商」(EQ)正是他創的詞。雖然身為關心購物倫理的美國一分子,高曼卻在書開首坦白承認,曾因貪平而買下一輛只售99美分的玩具車,作為孫兒禮物。買的當下很高興,回家即感後悔,因為他竟沒想到這輛made in China小車可能含有鉛毒!高曼的經驗正好提醒我們:消費的當兒,很多綠色資訊如碳足跡、致癌物含量、棄置時對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等,都被隱藏了。

購物的一剎,即場反應壓倒理性,只要包裝和價錢合意,很多人都會即時掏腰包。就算是綠色消費的支持者,當走進百貨店,亦很難分辨一大堆自稱「綠色」的貨品中,哪一件才是真的綠,哪一件是以綠色作銷售技倆的「漂綠」貨。要提高消費者的自覺,作者認為最好方法是令資訊徹底透明。

高曼舉了美國緬因州一間連鎖超市「Hannaford」作例子。超市幾年前為店內售賣的食品作營養評估,最佳者得3粒星,最差者沒有星。這些星星,被標示在貨品旁邊。一年後,有40%消費者改以星星作為購物依據,3粒星食品的銷量顯著上升。更有趣的是,星星制令一些標榜「健康」卻得不到星的廠商,自動改用較健康的原料或烹調方法,期望可以「加星」。

可以想像,綠色資訊若能普及,消費者將可適時作出最明智、最低碳的選擇,繼而倒過來影響商人的生產方式。高曼的構想,並非癡人說夢。柏克萊加州大學的Dara O’Rourke教授(揭發Nike越南血汗工廠的第一人)便已著手開發根據貨品條碼提供簡便綠色資訊的手機軟件。也許幾年後,惠康或百佳的貨架上,會有鼓勵綠色消費的星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