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檔前,我挑了一個「天安門母親」的文件快勞夾,算是略盡綿力。正要付款時,看檔的義工卻向我們介紹一本新書 :《我要回家》。原來是由「我要回家運動」所出版的訪問集,收錄了幾十位因「六四」而流亡海外的人士的訪問稿或自撰文章,談「有家歸不得」的苦澀。
P翻了一會書,決定買一本給兒子。因為買第二本有六折,於是我們一人買了一本。
遂又想起,「六四」過去快要二十年了。
二十年,孕育一代人。現今二十多歲的青年(如我的研究院同學),對六四沒有任何親身感受,可能也沒有太多認識。是的,我不能指望廿多歲的一代,跟我有同樣的六四情結,只是希望,他們還未至於忘記曾經有這樣一場運動。
P 的孩子兩歲,長大後對六四不知有什麼想法呢? 但願這本書成為 P 教導孩子公民和民主意識的好開始。
也許因為時間倉促,《我要回家》編得不太好,而且仔細讀完後,才發現裡面訪問的人有好些和八九民運無關,令讀者頗感混亂。然而卻因此讀到七十多歲的林希翎訪問。
上世紀五十年代(1957年),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生林希翎,在毛澤東「大鳴大放」的號召下,於多場大學辯論會上勇敢地批評當局,並參與辯論胡風是否反革命。最後她被毛澤東打成右派,坐牢15年。
1979年,中國當局為右派平反時,鄧小平親自「御批」林希翎、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和陳任炳五人為「終生右派」。到了今天,其他四人都已離世,獨林希翎在生,於是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右派」。
2001年,胡錦濤出訪法國時,曾對林希翎表示「相信她以後會活得更好」,但林希翎反右的案件卻遲遲還未獲得平反......
相比起六四民運人士,林希翎所受的苦難更深更長,而且也許到死的那天,「右派」的帽子,還將重重的壓在她頭上。不能回家,固然教人難以承受,但我相信,被屈的感覺,比不能回家更叫人錐心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