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社區園圃當「格仔農夫」時,一位不太熟絡的農友曾對著我田裡的蕃茄苗搖頭:「種蕃茄?太不符合經濟效益了,要四個月才有收成!」
這位農友斤斤計較的神情和語氣,至今難忘。連假期時種瓜種菜都不忘功利計算,這真叫人大開眼界。
對我來說,學習農事,非為貪慕收成,只想藉著耕種,微觀各種植物奇妙的生存方式。我們太習慣視蔬果為食物了,很容易忘記薯仔白菜蕃茄蘿蔔曾經也是生命力強韌的有機體。走進園圃,擔張櫈仔,端詳格仔田裡種子破土而出、嫩芽迎著陽光招展優美紋理的綠葉,從一棵菜看見全世界,那種滿足和喜悅,豈是任何貨幣可以量度?
以為自己愛看瓜看菜,是世間「異類」,近讀日本作家稻垣榮洋的《蔬果觀察記》,以充滿感情的文字加上樸素的黑白掃描(三上修繪)為四十多種常見蔬果「立傳」,才知吾道不孤。稻垣是農學博士,擁有豐富的植物冷知識,對各種蔬果的掌故和特質瞭如指掌,令人每有驚喜。我便是讀了〈毛豆〉一章,才知道去年種在自家園圃裏的毛豆,若能等待豆莢成熟後才採收,原來就是製作豆腐的黃豆!稻垣解釋,毛豆和黃豆皆稱soybean(日本人稱毛豆為枝豆,常作佐酒小吃)。名字不同,實質卻是同一植物所結豆莢的「青春版」和「成年版」。
讀〈花生〉一章,也有奇妙發現。相信你一定有讀過許地山的散文《落花生》吧?裡面提到:「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的果實懸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生羨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至於如何埋法,許地山卻沒有詳細描述。
直至讀了此書,才知道「落花生」的真正意思:花生屬豆科,但它不像其他豆類植物般在地面結豆,而是在花朵凋謝後,讓子房柄轉向下方生長,最後鑽入土中,於泥土裡長出莢果,即花生米。
落花生,原來是「落下花兒而生」!多美麗的意象。慚愧我吃了幾十年花生米才知道原委。
稻垣在序裡提到,這書緣於一段難忘舊事:學生時代,他在朋友的破舊公寓留宿,發現垃圾筒裏頭的枯萎大白菜(吃完火鍋後的剩菜),竟伸出了鮮嫩莖枝,還開出黃色小花!植物就是這樣擅於帶給人驚喜。只要願意張開眼睛,蔬果的生命力和智慧,絕對能潤澤城市人的乾涸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