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與蘇東坡並稱豪放詞派,「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這些「壯歲旌旗擁萬夫」的少年英雄事跡,和我們心目中的stereotype中國詞人形象,相差很遠吧?
辛棄疾後來歸順南宋,一心希望獲朝廷重用,帶兵攻打金國,恢復北面淪陷的河山,可惜直至老死也沒得到征戰沙場的機會。有志難伸,辛棄疾仕途也不順利:因各種原因,他經常被調職,後又因強悍處事作風和違令建立飛虎軍營等,被人彈劾為「奸貪凶暴」,自43歲始,有長達十年時間被撤職,於信州上饒(今江西上饒)城郊的帶湖閒居。
已過不惑之年卻事業無成、復國無望,辛棄疾心情之沮喪,可以想像。像所有被貶的失落士大夫般,辛棄疾惟有轉移視線,開始將心力放在建設「稼軒」這個家上。
我在博客簡介引用的兩句詞「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來自《鷓鴣天‧博山寺作》 ,正是辛棄疾「帶湖時期」作品。全首詞是這樣的: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辛棄疾最著名的詞作皆淺白易懂,但其實他爱用典,十句詞著八句都會用上歷史或經書典故,「味無味」與「材不材」,便分別用了老子和莊子典故。
「味無味」來自老子《道德經》第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第一個「為」字,以及第一個「事」字、「味」字,皆作動詞解。
了解無為自能了解無味。「無為」是老子核心概念,為無為,就是以無為的態度處事。最形象化的「無為」解說,是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比喻:煎小魚的要訣,是不能經常翻動它,否則魚煎好了,卻甩皮甩骨。無為的道理也一樣,無為治國,講求「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境界,朝令夕改只會騷擾到人民的生活。至於無為人生,講究順應自然、不強求的生活態度。所謂「味無味」,就是「以恬淡為味」(王弼語)。
「材不材」來自莊子外篇一個故事:有一棵參天大樹因被伐木人視為「無用」,得以免去被伐厄運,另有一隻雁,卻因「無用」而被主人宰殺,人問莊子看法,他回說:「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雖然這不是莊子的最終答案,但「材不材」的意思無疑是叫人不要鋒芒太露,處於有材和無材之間較為穩妥。
辛棄疾說「味無味處求吾樂」,依我的理解,意思就是在常人視作平淡無奇、單調乏味,甚至看不上眼的事物裡,尋找人生樂趣,所謂「自得其樂」也。一松一竹,山鳥山花,在首都臨安高官的眼裡,是普通到極的事物,但辛棄疾從中感受到無窮興味。「秋菊堪餐,春蘭可佩」(《沁園春》),不亦樂乎!而「味無味」這句話特別觸動我:大部分人都喜歡追求刺激新穎,但我卻總是喜歡沉醉於別人視作乏味單調的玩藝兒或學問中。最初建立這個博客的目的,正是想跟他人分享這些平淡之樂。
至於「材不材間過此生」這句話,我總覺得作者有點言不由衷,充滿自嘲與黯然的味道。雖然有志向有能力,但大環境卻不配合,人到中年的辛棄疾始終是心裡長了一根刺,只不過是藉道家思想來釋放無奈感:我將不再強求有人賞識我的材華,不再亟亟於追求功業,反而會收起鋒芒,處於材與不材之間,過平常日子,畢竟世間還有很多美好事物!
從辛棄疾這懷材不遇的人口中吐出「材不材」這一番話,聽者、說者皆不好受。但世間更多是無甚高材的平凡人吧,「材不材」這句話,對後者卻是很好的生活指導。因此我最愛如此演繹「材不材」這句:拋去有用 / 無用這世俗的二分法標準,不再顧慮自己的材與不材,且隨心隨性、自得其樂地欣賞生活中每處細微之美吧!
解釋得很周到。佩服,佩服。
回覆刪除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我喜歡辛詞這一句:老鶴高飛,一枝投宿,長笑蝸牛戴屋行。
~蟹
hi Vic, 因為本周剛好想不到寫什麼,所以正好做吓博客題解~ 久沒讀詞,特別暢快。
回覆刪除hi crab, 你引的這句很好呀,可以作為「不買樓族」的座佑銘! ~_~
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