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嚮往「新學」的年輕秀才,至專研康德、叔本華哲學的哲學專家,再至醉心經史小學和甲骨文的國學大師,兼遜帝溥儀老師,如此一個學貫中西的人物,最後竟選擇自沉於頣和園昆明湖,以「滿清遺老」的身份「殉國」(也有說是「殉文化」),到底內心的變化和掙扎,是怎麼回事呢?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獨拈出「境界」二字作為評價古代詞作的核心概念,深得不少愛詞者的心。不過我以為最精彩的,是他借「境界」這詞,來說人生,說求學問: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可惜因為以前讀書不求甚解,所以一直沒搞懂這三種境界所指為何。直至昨晚,翻出一本新近得到的小書《人間詞話新注》,讀到這段王國維親自向別人解釋「三種境界說」的話時,才恍然:
第一境即所謂世無明王,棲棲惶惶者。第二境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第三境非歸與歸與之嘆與。(據靳德峻、蒲菁箋證本《人間詞話》)雖然最後一句不好懂,但前面幾句話,已令人豁然開朗。原來王國維是在借詞來說他個人的人生三境:生逢新舊交替時代的王國維,年輕時無法決定投身進哪一種學問,更不明白生存的意義,所以生出棲惶之感;及後,他被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迷倒了,雖然明知康德是最艱澀難懂的東西,但依然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專心致意地研究,而且還借用叔本華的哲學來分析紅樓夢,寫成《紅樓夢評論》一書;然而去到最後,他卻全然拋棄西洋哲學,並恍然大悟,最最應該傾注一生心力的,是他從小就接觸的經史學問!
兜兜轉轉,返回起點。此所謂「眾裡尋它」、「踏破鐵鞋」,最終竟發現「近在咫尺」。人生的吊詭若此,令人哭笑不得。
而王國維「人生三境」的精采之處,還在於它的「可普遍性」。由棲棲惶惶,至拼盡全力而為,再至力竭筋疲後發現生命中最重要的原不過是「過平常日子」。就算你不是「成大事業者」,只是平凡人一個,這個進程也應該是你人生三境的寫照吧?
呢一篇實在精采!
回覆刪除VC上
多謝晒~
回覆刪除默泉
雖然我對王國維認識不深,但你把「三種境界」與王國維的生平聯繫在一起,很有見地!
回覆刪除謝謝讚賞~ 其實我只是根據王國維自己說的話而推敲出這種想法吧!不過「人間詞話」最令人回味再三的,正是它容許文學有「多義性」,所以每一回讀它,都有不同得著。
回覆刪除默泉
剛拜讀完閣下之blog,謝謝分享!看來Anita長期都是個性情中人啊。另外,在妳來說,似乎寫blog是個調節;妳為何不以寫blog的心態來寫論文呢?說不定會比貌似嚴肅的呆坐著寫會更有收獲...另外,閣下較舊的blog也游覽了,謝謝。
回覆刪除樂恒師兄,謝謝留言~
回覆刪除其實我寫論文的心態也是很輕鬆的呀,而且通常不是呆坐,而是半躺著地思考的.不過寫論文還需要考慮老師的要求,所以當然不如寫博客般自在了.
無論如何,多謝你的提點啦!
默泉
嗯,你讀紅樓讀得又廣又博,竟爾觸及了王國維的生平.
回覆刪除請問你又怎看王投河自盡的行為?其實是為了什麼?
crab
i crab,
回覆刪除其實近來重讀人間詞話,跟紅樓夢沒有大關係,只是心血來潮吧~
至於王國維的自殺行為,我覺得是很多不同因素加起來導致的,但殉文化的講法應該成立(單是選擇在慈禧太后的御花園自殺,已經很symbolic).其實王國維本身是個超級悲觀派,童年的遭遇很不愉快(幼年喪母和體弱等),這是他自殺的最根本原因吧.但他的確亦抱有「忠君」思想,譬如溥儀被廢後,他曾幾次想跳御河自殺不果;遺書上也寫著「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不過我覺得逼死王國維的「最後一根稻草」,應該是兒子病故以及與羅振玉交惡兩事.王國維半生的遭遇和學術路向都極受羅影響,後來兩人還成了親家,可是最終卻變成陌路人,王國維當然非常傷心.
默泉
明白了,謝謝你. :)
回覆刪除crab
文章拜讀,想不到居然是鄰居呢!
回覆刪除你好,屯門的博客朋友!
回覆刪除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