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8日星期四

「垂直」讀譜與「直覺」出鍵


去年順利完成五級樂理試和四級琴試後,漸漸覺得每周單對單上鋼琴課的學習模式,跟我原本的想像有分別。

一向以來,我都是「野狐禪」派:不喜歡將學習內容框限於老師教的內容,課堂之外,愛隨意彈任何好玩悅耳的樂曲:巴哈的《二部創意曲》、Richard Clayderman的輕音樂、粵語流行曲、久石讓的宮崎駿動畫音樂,甚至《來自星星的你》主題曲,都彈得一餐飽。我相信音樂沒界限,更相信不斷彈奏和分析各種各樣樂譜,除了可強化sight-reading能力,也會逐漸摸索出即興伴奏的一些竅門。此外,耳朵熟習了不同音程、和弦或調性的「聲音感覺」,紙上樂理便可和琴上樂聲連繫起來。

不過隨著老師教的曲目越來越難,最近幾個月,已漸漸抽不出時間「亂彈廿四」,練琴變成趕起老師留下的「功課」,甚至很多時連「功課」也練不完。為了重新掌握學習節奏,上月下定決心,暫停單對單上課,再度成為鋼琴自修生,待考完五級琴後才再上課。

自修要有規律,我將重點放在幾方面:自學新曲、sight-reading、應用樂理、音階練習、Czerny 599練習、流行曲伴奏創意練習等。

Sight-reading是我的弱項,但三年下來,不知不覺進步了很多。我練習sight-reading的方法很土炮,就是用現成的簡易琴書,順著頁數一支支曲彈下去。正確彈出全曲,便彈下一首,不重複再彈,目的是練習快速讀譜。之前在深圳書城買的大陸原版引進《鋼琴上的美妙旋律100首》(見圖),正合我現時視譜程度。

曾在一篇小札(由一粒粒到一團團)提到,sight-read時習慣將左手的音符一團團(一個個bar)地處理。後來經老師點撥,才知道sight-read要快,原來有兩個關鍵:一、要懂得vertical地讀譜,二、擁有看見音符即能落指按鍵的「直覺」。

所謂vertical地讀譜,意指眼睛應「上下掃」,將同一時間點出現的音符(包括左手及右手)一眼睇透,而不是眼睛「左右掃」,看完高音譜號才看低音譜號。而所謂落指的「直覺」,就是不用經過腦袋「翻譯」,看見音符即知道是哪個/些琴鍵的能力。如果由孩提已開始習琴,很自然便擁有這種「直覺」,但成年才學琴,則要多點時間去領會。

我最喜歡用倉頡中文輸入來解釋這種「直覺」。打中文打到熟爛的人,不用思考每個字是什麼倉頡碼,手指自動波在鍵盤移動。因為不用將字「翻譯」成倉頡,眼睛看到字,手便直接落鍵,所以速度可以極快。彈琴讀譜也是一樣道理。由眼直達手指(看到音符,直接感知它是哪個/些琴鍵),當然比由眼到腦再到手指(將音符換算成音再換算成琴鍵位置)要快得多。我之前一直都未能「直覺」地落指,必須在腦裡想想那音符是什麼音、在琴的哪個位置,所以sight-read總是很緩慢。不過日子有功,最近開始可以「直覺」地彈出較簡單的和弦。由一粒粒到一團團,再到見音符直覺出鍵,sight-reading開始變得好玩了。(學琴小札六)

2015年5月21日星期四

孩童之眼

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說過:「每個孩童,都把世界重新走了一遍。」意思是,世界雖然老舊,但每個來到人世間的小孩子,都是由零開始去認識世界的。

孩童從來不會悶。他們時刻不停歇地探索四周。嬰兒床上吊著的旋轉小布偶、家裡毛茸茸的動物,牆腳那個有著三個黑色小洞的地方、漂亮姨姨清香頭髮上的蝴蝶髮夾......我們慣見亦平常之物,通通能令小兒著迷。甚至乎,就算以上這些東西皆缺席,他們還有最厲害的秘密武器──自己的手指和腳趾。玩手指、啜腳趾,一樣過癮。

在童稚的眼睛裡,世上一切都那麼新奇有趣,都值得傾注他們的精力。他們用手捏,用嘴巴嚐,用鼻嗅,用鮮活的好奇心全方位洞察這個世界。所以孩童比世上任何一個跨國集團CEO都還要忙碌。

古人所謂「赤子之心」,說的也許就是這種心無纖塵、對萬物興味盎然的精神狀態。而能夠擁有赤子之心的人,當是世上最幸福的。他們懂得用孩童之眼看世界,使得一切事物,都可以看出新意與趣味。他們永遠活得像孩子般充滿能量,充滿探索的動力。他們從來不會悶。

然而在互聯網時代,擁有赤子之心的人,越來越少。資訊氾濫,令人產生錯覺,覺得周遭事物都見過聽過,以曾相識,因而懨悶。廿幾歲人,已彷如老人精,慨嘆「太陽底下無新事」,覺得「一切不外如是」,抱怨「生活好悶好無聊」。更有甚者,成年人怕煩,將iphone或ipad塞給幼兒當作玩具,於是連三歲孩童也不再曉得何為好奇。

好奇心乾涸,苦悶隨之侵襲。

為了解悶,人們用盡方法。揹起行李,坐船、坐飛機、坐火車,去到陌生國度,接觸陌生的食物、風俗、語言、建築等,好讓自己再度享受「新奇」所帶來的心靈震撼,讓那業已失落的赤子心,偶然回歸。雨天後瀰漫著松果香的清爽氣息、街頭廿四小時無休的杯麵販賣機、橫街小巷裡的一隻小貓咪,都可以令人樂上半天。

然而,赤子之心,又何勞遠走他方才尋得著?只需將心靈由「麻木」中解放出來,就算在最熟悉的都市,都一樣可以活得像孩子般帶勁。因為令我們苦悶的並非外在環境,而是內心的枯槁。內心若時刻像一個盛放的花園,看到的世界亦如是。

找個周末,不再躲在冷氣開放的商場或食肆,到山上走走,會有很多你未見過的風景、花草與昆蟲給你驚喜。平日坐車,暫且放下手提電話,看看車廂內的人生百態,準會令你思緒湧動。行街時眼睛四圍碌,會發現很多趣味。

你願意尋回失落的赤子心嗎?

相關文章:
細藝
孩童之問

2015年5月15日星期五

為了孩子,你仲袋唔袋?


有次跟朋友談論雨傘運動和政改,育有小孩的朋友嘆氣:「唉,我覺得最大問題係,動員成個政府去歪曲是非,將假嘢講到真嘅一樣,叫我以後如何教細路?我仲點可以令佢相信,誠實不說謊係最大美德?明辨是非先係良好公民?」

我無語。

當一個人經常講大話,要承受的最大苦果是什麼?是周遭朋友將不再信任他講的話,如《狼來了》故事中的牧童。當一個政權經常講大話,要承受的最大苦果又是什麼?

若是獨裁政權,苦果是全民的麻木和失去人格。若是民選政權,苦果是大話政客被選民趕下台。若是如香港般,在「獨裁之上民選之下」的政權,苦果則複雜多了。首先,成年人將長期分裂成兩個陣營,撐謊言者和反謊言者呈撕裂對立之勢;更嚴重的是,成長中的一代,將變得虛無。他們不再相信世上有所謂人性光輝,有所謂真善美,因為孩子每天看到的現實是:說謊的特首高官,趾高氣昂好威風;懂得靠攏的政客商人,升官發財笑騎騎;而抱緊原則真理的人,卻被視為阻住地球轉的壞蛋,被建制派恥笑,被中央喉舌惡罵。

或者,你可列出很多個「袋住先」的理由,尤其行會成員張志剛那句「唔袋就一世都無」,最令效益主義者心寒心亂。然而,仔細想想,「袋住先」真的可以帶來好效益(好後果)?一旦我們支持「袋住先」方案,等於甘願在謊言面前跪低,等於認同政權鋪天蓋地的propaganda所宣示的訊息,等於認同「千二人先篩選、五百萬人後加剔」就是「真普選」。這樣,就等於告訴你的孩子:知道嘛,大話只要講得夠狼死夠全面,就可以贏。關鍵是唔怕醜!(像高永文醫生那像薄皮,自知理虧於是大叫「講完」走人,是不能贏的......)

「袋住先」好像比「唔袋」著數,但它會將整整一代孩子陷於萬劫不復之中,條數點計?你願意你的下一代被社會環境染污成投機取巧、看風轉舵、價值虛無的人嗎?

孩子價值觀下陷,近來廣西社團事件已是個警號。這個惡名昭彰的社團沒經面試學生同意,將他們撐政改的片段放上網,絕對是侵犯私隱和利用學生作政治宣傳工具的惡行。然而學生的態度也有商榷處。若然是為了得到免費遊學機會而在鏡頭前說出違心或奉承話,他們其實已走向價值虛無的方向:不在乎自己有無誠實人格,甘於為眼前效益(遊學)放棄說真話。我無意指摘學生,因為他們年紀尚輕,我只想說明,政權、當權派政客、建制派議員、親政府媒體等共同建構的「大話唔怕講,利益袋住先」氛圍,已開始產生壞的作用。

無論枱面上「袋住先」看來有多吸引,請不要忘記枱下面的湧動:唔袋,我們仍可挺起腰板,教育孩子;袋咗,在孩子面前,我們再沒有道德說服力。為了孩子,你仲袋唔袋呀?